來自卑南族檳榔部落的孫秋香,族名Patrabang,她擁有護理系的專業背景,在加入「花蓮基督教芥菜種會」受訓後,展開她的醫護人生。
曾經待在馬偕等大醫院、私人診所、榮民之家,舉凡婦產科、外科、小兒科她都待過。憶起往日當護士的歲月,孫秋香遇過各式各樣有趣的狀況和奇蹟。
當實習小護士的孫秋香,被老鳥學姐丟在產婦的房裡照顧守候著,不料恰逢孕婦生產,眼見四下沒有任何救援,她很機警的就地取材,在地板鋪了一塊布當臨時的生產台,並運用以往在學校的練習經驗和知識,驚險地獨自完成的了第一次的接生。
還有一次,她照顧的一位昏迷三個多月孩童,在一日午飯時間卻忽然醒來,肚子餓著跑來向她要麵包吃,讓她錯愕之餘又感到格外欣喜。
「當初傻傻地帶著媽媽給的10萬塊來到台北,以為可以在這買房落地生根,即到當時的東區中山北路一帶詢問房價,才知道自己連一根柱子都買不起……」孫秋香笑談當年的天真心態,還說一開始到台北看見馬桶都不知道要怎麼使用,畢竟在部落裡都是採用最原始簡便的茅坑……。
談起原住民在大台北都會生活,孫秋香不免有些憤怒和感慨。像是鄰居原民友人,一度不願承認自己的族籍,因為不想被漢人歧視,不想被冠上「山地人」的稱號。除此之外,漢人常給原住民掛上「感情不專、成天飲酒作樂」的形象,以漢人身分的優越感,視原住民為較劣等的國民,常常譏笑他們粗魯野蠻,時至今日這種現象也沒有改善。隨著時代和政策的改變,漢人如今就譏諷原住民享有政府的各項福利,但是不見其背後有多少不平等的待遇和資源不充足。
隨著在台北人際圈的開拓,孫秋香她接觸到第一個原住民社團是環保生活協進會,認識了林秋妹老師。林老師有意推動原住民的文化傳承,間接開啟孫秋香的教學路途。起先社團製作原住民的精品配件,像是琉璃、服飾等等;此外,他們不僅身兼製作者還自己當起模特兒到處去展演,還要講解身上穿戴的部落配件,從製作到演出一手包辦,讓更多人接觸這方面的文化。他們進而被邀請到學校當課程的講師,即便當時經費拮据,甚至自己還要掏腰包,但孫秋香還是不顧一切的做下去了。
從醫護到教職生涯軌道的轉換,剛開始讓孫秋香有些不知所措,畢竟在醫護房裡,一個指令一個動作,不像教學一樣要隨機應變,事前要有萬全的準備。再者,在病房或手術房裡,她的服務對象都是單一的病人,校長一下子突然分配給她一百個小蘿蔔頭,當時還真讓她傷透了腦筋。從舞蹈編想、服裝和道具製作、音樂選擇到舞台佈置、指導都是孫秋香要面臨的挑戰,但現在回想起來,她笑說這些過程都是很棒很難得的經驗。
之後孫秋香開始教授卑南語。她解釋剛開始教族語時有困難度,因為對象都不是原住民孩童,要教授一項他們沒交集的語言不容易,於是她將課堂重心放在講述文化、部落故事和神話傳說等,吸引小朋友的興趣,再配合活潑生動的教學方式,例如用說故事的方式加上肢體動作結合,強化卑南語單字記憶,如此慢慢傳承語言。孫秋香的力量和信念讓卑南族文化一點一滴地傳播出去,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這個民族,甚至學習它的語言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