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01 

吳祥輝,七○年代那個「拒絕聯考的小子」,2007年將兒子培正轉入一所不重視成績的學校:宜蘭縣公辦民營「人文國中小」。


吳培正今年國三,小四前他是個快樂的孩子,但從小五遇見「壞老師」後,性格丕變,連轉四校。自兒子七年級,吳祥輝每天兩趟從汐止來回開一八十公里的車接送他上下學,陪他打高爾夫球做「心靈復健」,以人文的適性教育和三萬顆小白球找回快樂的培正。


培正小學念的是汐止公立小學。小四以前他的表現一等一,每天快快樂樂去上學;小五時,成績單和考卷拿回家的頻率比較少,聯絡簿要一催再催才會拿給父親看。漸漸地小孩不滿的情緒愈來愈強,開始講老師的壞話。而他的父親吳祥輝也開始利用各種機會,觀察老師。「缺乏溝通能力、像個新兵訓練中心的教育班長」,吳祥輝才發現兒子說的話都是真的。


發現狀況與問題所在後,吳祥輝不遲疑馬上幫兒子轉學。由家長親自接送上下學,減少他去廝混的時間。新學校接手的老師兢兢業業,卻得面對一個總是抱怨和遷怒的孩子。沒想到,新老師也成為上一位老師的受害者。再次的轉學也就成了短暫解決問題的方法。直到轉入宜蘭人文,所有的一切才有了轉機。人文的精神是尊重不同的學生。在人文,經過家長同意,學生不想上的課可以不必上,自己在教室自學有興趣的。


傳統學校的孩子,課堂上只見同學的背和講台上老師的臉,孩子獨力面對老師,在孤立中彼此競爭。一律向前的課桌椅安排,是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,在這些不連續的直線線段中,學生之間的連結必須經由老師。如果老師傳不出好東西,這些線段就成為一灘死水。


人文從空間解構開始。教室裡六個孩子一組,相對而坐,同學的表情變化豐富,自然接觸。孩子只要願意合作,至少就有五個非常熟識的同學。台灣有些新學校也開始做這種空間解構,學習的主體是學生,小組式的桌椅安排,讓孩子將學習的主權拿在手上,不論是自我學習、同儕合作、小組討論、跨組分工都行。老師不再是主角,最重要的工作是發現和幫助孩子學習過程中的需要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控權早就該扭轉過來,讓受教育者來引導教育者,而不是用一個大人的標準去要求小孩,也不要用共同的標準判斷所有人。


引用出處:天下雜誌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ontbackdown 的頭像
    wontbackdown

    永不放棄-電影情報部落格

    wontbackdo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